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-首页(欢迎您)

学院动态
新闻动态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院动态 > 新闻动态 > 正文
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成果(一):《民法学原理四——家事法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感悟
作者:唐芳 发布日期:2022-03-14 点击数:

《民法学原理四——家事法》作为集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于一体的法学专业核心课程,既是民商法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,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内容和特色。

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是树立以“学生为中心三全育人”、“立德树人”、“德才兼备”的教育、教学理念,将“自由、平等、民主、法治、和谐、友善、文明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“优良家风、家庭美德、家庭文明”的思政元素融入婚姻家庭、继承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之中,实现价值塑造、能力培养、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,教育、引导学生坚定信仰,培养出有理想信念、有能力担当、有家国情怀、德才兼备、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律人才。

2021年6月《民法学原理四——家事法》获得法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立项,建设期为一年,资助经费一万元。立项后,我和我的项目组成员分工协作着手项目建设,按照家事法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任务,在学习婚姻自由原则、男女平等原则、一夫一妻原则及相关禁止性规定,结婚制度、离婚制度中,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、择偶观,夫妻在婚姻家庭生活中法律地位、权利义务平等的观念,树立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价值观。在学习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,遗嘱、遗赠自由原则,遗产继承要尊重当事人意愿,保护弱者权益等原则和制度中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遗产继承观。在讲授夫妻关系、家庭关系、夫妻财产制、离婚制度、遗产继承制度中,结合我国婚姻家庭立法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、互相尊重;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、互相帮助;家庭成员之间法定抚养、赡养、扶养义务的履行,特别是祖孙之间、兄弟姐妹间扶养义务的履行;禁止家庭暴力;禁止虐待、遗弃家庭成员;判决离婚的法定事由等内容时,融入优良家风、家庭美德、家庭文明建设的思政元素。俗话说“清官难断家务事”。婚姻家庭生活的琐碎性、复杂性,夫妻关系、家庭关系的维系和矛盾纠纷的解决,自始至终渗透着民主、自由、平等、和谐、和睦、友善、文明、法治的思政元素。通过挖掘和提炼完成教学大纲的修订。

2021-2022学年第一学期,利用2019级法学专业《家事法》课程开课的有利时机,我们决定开始边建设边实施,以便在实施中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对策。通过引入典型案例、小组讨论、课堂辩论、情景展示与专题分享等教学手段,培养学生的大胆尝试分析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主讲教师在讲授中引入典型案例的提出问题,启发学生思考,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现了价值塑造。通过开展线上线下主题讨论法,启发和带动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思考,并最终决定能否作为本课程的思政元素运用于课堂教学中。此外,我们还利用学生因疫情封闭管理的特殊时期,布置学生开展“优良家风、家庭美德、家庭文明”的挖掘和展示,形成了一套内容震撼、形式多样的弘扬优良家风、家庭美德、家庭文明的学生自主学习成果。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改革,在专业课程学习中,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,将学生塑造成为有理想信念、有远大抱负、有家国情怀的法学专业人才。本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,只要开动脑筋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在学习中去感受和领悟,定会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。通过一学期的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,2019级法学2班《家事法》综合考评成绩优良率达到67.9%,也进一步印证了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。

但是,反思和总结《民法学原理四——家事法》课程思政建设的情况,我们也发现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。表现在:一是课堂重点、难点知识讲授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学时分配紧张,线下专题讨论开展不够。二是学生自主挖掘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后,没时间开展线下专题分享评价评分。三是中华优秀传统家风、家训的融入不够。所以,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,合理控制和分配学时,确保线下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。其次要更加充分地利用好学生的课余学习时间,以专题展示分享的教学方法,让学生亲自挖掘和展示课程学习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,并辅助相应的激励和考评机制,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。第三要有针对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家风、家训融入《民法学原理四——家事法》课程思政教学中。

总之,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,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,让课程思政的学习成为一种潜移默化地、融物细无声地入脑、入心的教学活动,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本真。所以,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、系统的工程,需要辅助一些评比、表彰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,不是单靠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就能够完成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的。计划下学期开展一次《民法学原理四——家事法》课程思政评比、表彰活动,希望学院给予支持。有机会的话也可以开展一次《民法学原理四——家事法》课程思政线上或线下论坛,集思广益完善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之中,使学生入脑入心、融会贯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