夕阳下的霞光
“我们的辅导员也是刚来,听说很严厉。”如果说听到名字也算是会面的话,可能这就是我们和王老师的第一次相遇,在寝室卧谈会上。
“我们这次一定要拼搏,争取拿到一个好名次,子康,希望你要认真工作。”看着眼前神色严肃的老师我重重地点了点头,随后看向老师,老师明眸皓齿间泛出点点笑意。
她是个上进的人,她身边的人都这么评价她。入职六年,却总是下班时间过去好久才离开学校,或者她压根不关心时间,她的心中只有尚未处理完的工作。她雷厉风行,效率很快,总是能将一件又一件棘手的事办得井井有条。谈及为什么这么努力时,她总是会淡淡地一笑,然后轻启朱唇:“不为啥啊,既然做这件事就要把它做好。再说了,我得对我的学生负责啊。”
即使是这样的“铁娘子”也有潸然泪下之时,当谈及自己带过的学生时,晶莹的泪珠从脸颊悄然滑下,汇入一颗赤诚之心。“在他们毕业离校前,我想陪伴他们每一天。”心中的柔软被触动,再刚强的人也会把自己展现,这感动被时光封存,成为永恒。
只不过快速整理情绪之后,王嘉豫老师再次出发,迎接明天新一轮的工作与惊喜。在她眼中,她的学生比什么都重要,不能因为自己个人的小问题而影响学生明天的活动。
子夜中的星光
“同学们呀,你们听老师说,老师……”这是王嘉豫老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上经常出现的一幕,接下来的两分钟便是老师的真心话环节。
似乎王老师天生就不会说谎,至少这点在我们学生中达成了共识。无论你有什么困惑,老师总会轻轻关上门,拿过纸杯倒上一杯水放到你面前,然后专注地听你倾诉。在你讲述的过程中老师会时不时地提问和引导,等你讲述完后,老师持着一种沉稳且坚定的语气,解决你的各种问题。其中不乏老师经历过的伤痛,可是她却能以轻松的语气去剖析,指出当时自己犯的错误并为你带来指导意见。
人非草木,孰能无情?心与心的碰撞远比其他的方式来得更加直接,也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真情的温度。离家数月,漂泊银川,父母亲人随挂念而不及,这时的一抹真情,如暖阳初升,消融心头三尺坚冰。
黎明前的曙光
疫情如猛虎,人人谈之色变,可是总有人如中流砥柱,抗在第一线。自10月18日封校以来,王老师过上了“无家可归”的生活。家中四岁幼子腹泻三日,她在学校;所居小区整体封禁至今,她在学校;孩子每日视频寻找母亲,她还在学校,就连一点点的出校休息时间都要在匆匆用过午饭后继续投入工作。
年幼的孩子泪眼婆娑、扯着妈妈的衣角呼喊着——妈妈别走,留下来,陪陪我……
父母拍着肩膀,沉声道——嘉豫,休息一下吧,即使这时退出,也没有人会责备你。
这时的她,毅然决然,拿起外套,打开门,迎面而来的,是十月刺骨的冷风。
此刻的她,扭过那并不强壮的身躯,俯下身子,轻轻地在孩子耳边说道——宝宝乖,妈妈很快就回来……
离家的她,十多日没有见到孩子的她,无可奈何的关上了门,门的两边,同时响起了叹息声。
我想,这时,她的工作不仅是职业,也不是为生计,更不是为了名利,而是升华成了一种美德,这种美德变成了她的精神信仰,这种信仰在名为“疫情”的迷雾中,照亮了我们每一个人前行的航程。
10月23日晚,长烟一空,皓月千里,深夜回到学校的法学院杨扬副书记行色匆匆。行至文荟楼下,忽地抬头向上望去,只见王老师所在的那间房华灯仍明。霎时间,她,泪如泉涌。
一周七天,八十四个小时,手机时时畅通;一岁四季,三百六十五个日夜,工作常常深夜。
她是夕阳下的霞光,白昼的炽烈与夜寐的柔美并存;她是子夜中的星光,指引着迷途者归乡;她是黎明前的曙光,有此老师必能共克时艰。她是深夜中的那束光,她的美德,她的坦诚,她的负责无愧于这个称号。
就是因为宁大乃至中国有了这样的一束又一束的光,我们才能打赢疫情阻击战,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。
【人物简评】没有人能常怀激情,但有的热血可以融化学子的困窘;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,是责任催促她重装上阵。八方统筹,百般服务。王嘉豫——一个普普通通的辅导员老师,在疫情肆虐的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,她和她的家人、同事、学生,以凡人之力,共同书写了一段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,宁大佳话。
(指导老师:张新民)